NEWS最新消息

2022/03/10 【新知專欄】中醫話骨鬆 預防勝治療

您知道嗎?因骨質疏鬆而發生髖部骨折的患者,在統計上有20%以上患者會在骨折後一年內過世,因此積極防治骨質疏鬆已是全民健康的重要課題。
 
什麼是骨質疏鬆?
 
    世界衛生組織(WHO)於1994公佈,成年人骨質疏鬆症的定義為:「一種因骨量減少或骨密度降低,而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,惡化的結果將導致骨骼脆弱,並使骨折的危險性明顯增高。」
    而骨質疏鬆又可概分為原發性(又稱第一型)及次發性(第二型)兩種,原發性泛指停經後的婦女,因女性荷爾蒙不足所造成的骨質流失;次發性多源於年老因素,或因營養不良、內分泌性疾病、藥物傷害,甚至惡性腫瘤所誘發。
即早預防  骨鬆不上門
    骨質疏鬆症在中醫古稱“骨痺”、“骨痿”,而其病因病機及對應的臟腑為脾腎二臟。
 中醫認為“腎主骨”,腎為先天之本,主骨生髓,腎精的盛衰決定骨骼的生長、發育、強勁、衰弱的程度。腎精充足,則骨髓化生有源,骨骼得以滋養,因而強健有力。若患者年邁,腎精虧虛而不足以養骨,骨枯髓減,則致腰脊痠痛乏力。
 黃帝內經《素問‧痿論》中亦記載:骨痿,症見腰背酸軟,難于直立,下肢痿弱無力,面色暗黑,牙齒乾枯等…或長期過勞,腎精虧損,腎火亢盛等,使骨枯而髓減所致。
 故既已知腎為先天之本,脾為後天之本,治療上當以補腎健脾為主。筆者在臨床上以補腎健脾法,治療多位骨質疏鬆症患者獲得顯效。例:47歲的陳先生,從事保險業,工作壓力大,菸不離身,應酬小酌不斷,熬夜晚睡,三餐不定,近一年來,腰痠背痛的毛病一直無法獲得緩解,同時伴有耳鳴、下肢無力的症狀,經骨質密度檢測確診為骨質疏鬆症,經中醫四診判定,乃因腎虛髓虧所致。接受中藥治療後,經指示同時調理腸胃機能、內分泌、氣血等多項生理機能,不止改善骨質問題,更對消化吸收、精神情緒等各方都能作妥善的調理,使患者的活力與體力也能一併提升。
  69歲的崔老太太,自訴自從多年前停經後,常感到全身筋骨酸痛不堪,數年來皆不能獲得緩解,筆者建議患者接受針灸治療,並配合服用含有鹿角膠成份的補鈣中藥,症狀也已獲得改善。在臨床上,諸如此類病例不勝枚舉,細說病源,大多可回朔到中青年期,未好好補鈣固骨本之故。
所以,即早預防及準備,是拒絕骨質疏鬆症的不二法門!

文/前高雄榮總傳統醫學中心中醫部主任 吳景崇醫師